从曾经的交通闭塞、偏远落后,到如今的畅通无阻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,电白区道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国道、省道、县道宽阔平稳,农村公路阡陌交错。70年沧桑巨变,如今的新电白,道路交通发展日新月异。
漫漫求索、曲折前行阶段
(1949-1978年)
建国之初,电白县道只有电儒路(电城至阳江儒洞)、电茂路(电城至茂名)、电东路(电城至水东,与茂东路、东袂路、石东路、东琅路等相接)等3条道路,共95.04公里,路面破烂不堪。水路仅有帆船4艘,仅在农历一、四、七日和二、五、八日定期载客来往于水东与电城,交通十分不便。
原广湛线电白麻岗桥(石拱桥,1956年2月建成)
1949年10月,为支援大军解放海南岛及大西南,电白政府组织力量,抢修广湛线儒洞至水东路段和树仔、麻岗大桥,纯泥路段加铺石块石砾。
抢修325路段
1966年之后的十年,电白交通事业进入文革徘徊时期,1971年,广湛线电白到红花、电城路段开始铺设柏油路;至1977年,广湛线电白路段柏油路工程全部完成。
八十年代电白大修乡道
改革开放、缓解改观阶段
(1979-2000年)
1978年,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,电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,交通瓶颈问题却日渐暴露出来。
1991年5月三茂铁路电白站
在这个阶段,公路水路运输市场开放大门敞开,形成“国家、集体、个体一起上”的新格局。电白先后建成那水线、牛化线、高七线、沙沙线、广高线、罗水线干支线,县乡公路的通行能力普遍提高;新建水东港、博贺港和北山岭港等码头,水运干线通航条件极大改善;三茂铁路于1991年5月全线通车,经过那霍、沙琅、霞洞、羊角等镇;水路有运输船舶88艘,总吨位2200吨。公路、水路和铁路运力快速增长,极大缓解了城乡群众“出行难”“运货难”的问题。
九十年代的水东人民路
高水路谭莲路段
乘势而上、全面提速阶段
(2001-2013年)
进入新世纪以后,电白实施大开放主战略,主动对接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,这对交通运输发展既提出了更高要求,也带来了难得机遇。
新世纪以来的十三年,电白实行大交通战略,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加速推进,运输环境明显改善,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覆盖整个电白城乡,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、国道、省道、县道为骨架,众多乡镇公路、村级公路相连,四通八达、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,至2013年年末,公路通车总里程4789.6千米,其中高速公路43.3千米,一级公路56.1千米,二级公路118.4千米,三级公路185.3千米,四级及以下公路4386.5千米;公路桥梁394座13790延米。同时,道路运输市场日趋繁荣,道路旅客运输条件不断改善,道路客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,既解决了群众“行路难”的问题,更加为电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。
转型升级、高质量发展阶段
(2014年至今)
建区以来,电白先后投入111多亿元完善交通网络,至2018年末,电白公路通车总里程6308.138公里。建设了茂东快线二期、潘洲大道、西部快线等工程,做好“包茂高速、深茂铁路、汕湛高速”三大主干线与电白区地方公路的衔接,同时与茂名市区连接有多条高等级公路,实现了对外交通高速化、对内交通快速化的目标,实现半小时生活圈。而深茂铁路2018年7月开通后,电白到广州、深圳的乘车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。
为进一步提升运输服务水平,加快城乡公交发展步伐。电白进行公交化改造,构建行政中心至镇、镇至镇、镇至村的公共交通体系;开通农村专线校车,缓解水东城区寄宿学生乘车需求,同时投放200辆环保型巡游出租汽车,构建了电白区以城乡公交为主、快速客运、巡游出租为辅的立体交通体系。同时,为便利群众乘坐车辆,电白区三个二级客运站进行联网售票,乘客可以通过“广东联网售票”微信公众号进行购票。
目前,电白正以沈海高速扩建工程、连接高铁站一级公路、“四好农村路”为契机,构建“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”的战略布局。
来源:电白区新闻中心